今天咱就来聊聊《当游戏成为孩子的"数字糖果":三个家庭实验记录》。
【第一步:拆解游戏的吸引力】 咱得明白,游戏可不是啥洪水猛兽,就是个用错地方的工具。我在咨询室的时候,老让家长和孩子一块儿做“游戏解剖实验”。拿张A4纸画三个同心圆,最里面那层写上游戏带来的那种立马就有的爽感,比如说升级的时候多巴胺狂飙的感觉;中间层记记孩子玩游戏背后藏着的需求,像逃避学习压力,或者想得到小伙伴的认可啥的;最外面那层标标现实里缺啥,比如没地儿找成就感,或者和家人情感交流不够。有个爸爸就发现,他儿子沉迷《原神》,居然是想跟主角似的被人需要,你说逗不逗?
【第二步:重建家庭能量场】
有个12岁的小杰,每天打游戏能超过8小时。这可咋办?咱就搞了个“家庭能量置换计划”。每周三晚上7点,全家都得参加“无电子设备挑战”。第一周他们玩拼图的时候,老看表,坐不住;到第三周,就开始讨论周末去哪儿徒步了;第六周,小杰还主动说:“爸,咱去拍星空吧?”这就说明,现实世界要是能给孩子更带劲的快乐,游戏那点诱惑自然就不香了。
【第三步:设计"情绪急救箱"】 我在咨询的时候,教孩子做“情绪温度计”,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卡片代表不同的情绪。要是红色卡片超过3张,就得启动“重启程序”,可以深蹲十分钟,或者给植物浇浇水,放松放松。有个妈妈发现,她儿子学会用“游戏币兑换现实奖励”,像连续三天控制好玩游戏的时间,就能去体验玩滑板,这么一来,父子俩从对着干变成手拉手合作啦。
【特别实验:游戏化家庭会议】 咱还让一个家庭玩“人生模拟器”,用乐高积木搭出理想生活的样子,用骰子决定说话顺序,用积分卡记录大家好好交流的情况。14岁的小林用积木搭出“带爸妈环游世界”的场景,他爸一下子就哽咽了,说:“原来你一直记着我们说的旅行计划。”这种不吵架的沟通方式,可比唠唠叨叨说教有用多啦。
深夜的咨询室里,小宇妈妈终于放下手机,说:“我明白了,游戏不是敌人,是孩子在喊救命呢。”其实啊,咱别老想着让孩子戒掉游戏,换个角度把游戏转化成引导孩子的工具,说不定那些闪烁的屏幕背后,藏着的是孩子等待发光的小宇宙呢!大家说,咱要不要试试这些方法呀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