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进入第二步,开启侦探模式。你就问孩子“疼吗”,这就跟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样。孩子可能会说“他先踢我的书包”,这时候你就得像拼图大师一样追问细节,啥阳光小学三年级三班走廊转角处,下午课间操后,穿蓝色运动鞋的男生,这些小碎片凑一起,事件全貌就出来了,真相往往就藏在孩子“然后他追着我跑”的喘气里。
第三步,绘制情绪地图。孩子要是抽泣着说“他们都说我是胆小鬼”,你就得像考古学家研究化石一样解读他的情绪。蹲下来和他眼睛平视,别问“为什么不去告状”,改成“你当时心里是什么颜色的”,说不定能得到意外答案,比如“我以为自己会像上次那样被推倒”。
第四步,锻造心理铠甲。周末去公园长椅上,那就是最好的训练场。你让孩子扮演“会功夫的小松鼠”,教他用“妈妈教的魔法口哨”吓退欺负者。这游戏化训练就跟给大脑装了防病毒软件一样,比你在那说教有用多了。
第五步,启动双线作战。周一早上,悄悄在孩子校服口袋塞张画着盾牌的便签。同时跟老师沟通要用“三明治话术”,先夸夸班级氛围,再说说具体事件,最后提提希望观察两周。校门口偶遇老师沟通,可比家长会投诉有用多了。
第六步,修复心灵裂痕。孩子要是开始做噩梦,别着急讲大道理,打开故事绘本,把主人公换成“会发光的向日葵男孩”,让他说说向日葵被风吹倒后咋重新站起来。这种隐喻疗法比直接安慰更能让孩子心理变坚强。
最后还有个家长自检清单。24小时内有没有说过“打回去”,给孩子伤口消毒时有没有一直眼神交流,有没有准备“紧急联系人”通讯录,孩子知不知道至少三种求助方式,这周有没有安排特别的亲子时光。
还有个长期防御工事,每月家庭会议玩“如果...”情景剧,要是对方是班干部咋办,要是发生在厕所咋办,要是自己先动了手咋办。这预演就跟打疫苗一样,能增强孩子心理抗体。真的是,咱处理孩子被打这事,不是灭火,而是点燃孩子心里那永不熄灭的勇气之光。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