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说考试铃一响,手心就开始冒冷汗;课间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,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;就连整理书包发现少带了作业本,那心跳都快得能把胸腔给撞破了……这些事儿就跟微型灾难似的,在高中生的生活里那是经常出现。为啥他们老是被“紧张焦虑”缠上呢?
第一,大脑的“过度警报”。人类大脑有个“生存模式”,遇到不确定的事儿就会拉响警报。对咱成年人来说,这警报就是个小提醒;可对高中生来讲,这警报声就跟“末日倒计时”似的。就比如说月考成绩下滑了,成年人可能想着调整调整方法,可高中生就会觉得“完了,我彻底完犊子了”。这种“灾难化思维”就像失控的过山车,直接把他们往焦虑的深渊里送啊!
第二,社会角色的“多重剧本”。高中生的生活就跟复杂的剧本杀一样,在父母面前得是个听话的孩子,在老师面前得是个优秀的学生,在朋友面前还得是个酷酷的伙伴,在镜子前又得是那个完美的自己。每个角色都得换着台词和表情,稍微不注意就“破功”了。这么多剧本一起上演,焦虑那必须得是最忠实的观众啊!
第三,成长痛的“隐形推手”。青春期的时候,身体和大脑都在“大改造”。激素水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,情绪就跟坐过山车似的;前额叶皮层发育又跟不上,自制力那叫一个差。就跟学骑自行车似的,明明知道要保持平衡,可身体就是不听使唤。这种生理和心理不同步,焦虑就成了成长路上的“标配”。
第四,信息洪流的“隐形漩涡”。朋友圈里全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刷题到凌晨的消息,“学霸笔记”到处都是,“清北学霸”的直播更是占满了课余时间。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跟无数面镜子似的,把自己的“不足”全照出来了。天天比来比去的,焦虑就成了最便宜的“入场券”。
第五,紧急出口的“隐藏密码”。焦虑也不是啥洪水猛兽,这是大脑在喊“我需要你关注我”呢!咱别老想着对抗它,不如学会跟它“共处”。给焦虑贴个标签,心跳加速的时候就告诉自己“这是焦虑在敲门,可它进不了我的大脑”;每天留10分钟专门用来焦虑,其他时间就按个“暂停键”,把杂念都屏蔽掉;还可以用身体打败焦虑,深呼吸的时候就想象自己是吹灭蜡烛的风,运动的时候让汗水把紧绷的神经都冲掉。
焦虑就跟成长的刻度尺似的。高中生的焦虑就像春天的嫩芽,看着挺脆弱,可里面藏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呢!咱别老想着消灭它,不如学会跟它共舞。下次再紧张的时候,就对自己说:“看啊,我又在长大啦!”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