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一下,教室里突然“哐当”一声摔门响,原来是小林把数学卷子揉成一团,像扔手榴弹似的砸向垃圾桶,连分数都不看一眼。可才过三天,他又在操场上和同学热火朝天地讨论新出的篮球鞋,就跟之前啥事儿都没发生一样。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事儿,在无数初中生身上那是轮番上演啊。
其实啊,初中生就像坐了“情绪过山车”。17岁的身体里,却装着12岁的心智,这状态老矛盾了。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还在发育呢,就像没装刹车的跑车,可荷尔蒙却在那猛踩油门,一路狂飙。做不出数学题、被朋友冷落,甚至妈妈做的红烧肉太咸了,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“轰”的一下,情绪火山就爆发啦。
初中生还有个特点,就是有个沉默的“情绪开关”。他们不会直接说“我焦虑”,只会摔笔撒气;不愿承认“我害怕”,就只会顶嘴。小美在周记里写:“每次想哭的时候,眼泪还没掉下来呢,火气就先冒出来了。”这情绪转化啊,就像自动售货机,投进去委屈的硬币,吐出来的却是愤怒的饮料,老搞笑了。
家庭对初中生来说,就像个“压力锅”。“快去写作业!”“怎么又考这么差!”这些话就像定时炸弹,说不定啥时候就“炸”了。张爸爸发现,他一说“今天带你去吃火锅”,儿子的脾气一下子就变好了。原来啊,孩子需要的不是唠唠叨叨的说教,而是被爸爸妈妈看见和理解。
学校呢,就像个“隐形战场”。课间操被同学起外号、小组合作被排挤,甚至只是没带齐文具,都可能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。班主任王老师特别聪明,发明了“情绪急救包”,允许学生在走廊深呼吸3分钟,或者用橡皮泥把愤怒捏出来。
那怎么帮初中生重建“情绪导航仪”呢?有几个小妙招。一是家庭对话时间,每周固定20分钟,就聊开心的事儿,中间沉默一会儿也没事儿。二是愤怒温度计,用1 - 10分来标注情绪强度,找到快爆发前的“临界点”。三是秘密基地计划,在阳台角落弄个减压角,放上解压泥和涂鸦本。
当14岁的少年把“我讨厌你”换成“我现在需要安静”,当父母把“你怎么又这样”改成“你看起来很难过”,那些突然爆发的脾气,就会变成成长路上的路标啦。记住哦,每个爆发的瞬间,都是他们在努力学习怎么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呢!大家觉得这些方法咋样,能帮到初中生不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