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来说说观察这事儿。孩子把玩具藏起来,还摔门大喊“谁都不许碰”,这时候可别急着说教,你就把自己当成“情绪侦探”,而不是“法官”。蹲下来仔细瞧瞧,他是不是刚比赛输了,书包里是不是有被撕烂的作业本。说不定这“自私”是怕被忽视,暴躁是在求救呢。你别张口就说“你怎么又发脾气”,改成“你刚才皱着眉头的样子,是不是像被雨淋湿的小狗一样委屈?”,你就会发现孩子眼睛一下子就亮啦!
再就是共情。心理学有个绝招,孩子情绪像火山喷发的时候,别想着马上灭火。你就说“妈妈知道,你现在心里住着个生气的小怪兽,它要把所有不开心都吼出来对不对?”然后再问“要不要我们一起给小怪兽起个名字?比如‘火山君’?”把抽象情绪具象化,能让暴躁的孩子一下子破涕为笑。这就跟用温度计测水温似的,让孩子知道所有情绪都能存在,不用觉得羞耻。
接着是游戏。咱可以在客厅铺满彩色纸片,玩“情绪橡皮泥”游戏。让孩子捏出“自私”啥样,是刺球还是果冻?再一起把它变成“分享小太阳”。还能玩角色扮演,你当霸王龙,孩子当兔子,看看谁能把“独占玩具”变成“合作探险”。游戏可太牛了,孩子笑着扮演“反派”时,那些顽固的行为模式就像积木一样,轻轻松松就被拆解重组了。
然后是榜样。睡前故事别老讲完美公主,试试这个:“从前有只小刺猬,它总把果子藏在树洞里。直到有一天,森林着火了,是朋友们用湿叶子帮它扑灭了背上的火苗。”读到这儿突然问孩子:“你觉得小刺猬后来会怎么分果子?”孩子说“一半给朋友”,你就顺势引导:“那如果明天你和小伙伴玩积木,会不会像小刺猬一样...”故事里的隐喻可比直接说教好使多了。
最后是接纳。要知道,3岁孩子把饼干掰成100块是认知发展,6岁孩子抢玩具可能是在练社交。自私和暴躁就像孩子学步时要摔跤一样,是他们探索世界的“脚手架”。孩子说“我最厉害”,你就回“是的,你正在学习怎么厉害得让朋友也开心”。这种温柔的接纳,比纠正更能让孩子明白,不完美也没事儿,咱一起慢慢变好。
教育就像等一朵花绽放,每个暴躁的孩子心里都有颗种子等着破土。咱得蹲下来,看清每片叶子的生长方向。共情是土壤,游戏是阳光,那些“自私”最后会在爱的滋养下,长成懂得分享的枝桠。记住哈,没有哪朵花是按说明书开的,你的耐心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指南针!大家赶紧试试这些方法吧!
最新评论